展望:“埃迪亚物”

长征空间于北京呈现展望最新个展“埃迪亚物”,并推出同名线上展厅,于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下午14时正式启动,开放至2020年7月31日下午12时。线上展厅将完整展示此次个展中的23件(组)作品,呈现艺术家在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作生涯中,在材料、工艺、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以及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雕塑领域的代表人物,展望擅长以简单的材料形态营造“心物交感”的美学情境。在作品《一平米地皮》中,展望沿用了制作《假山石》的传统技艺——人工拓印,却抽离了“太湖石”这个体现文人趣味的主体而直接与周遭环境产生情感连结。他将厚度为5毫米的不锈钢板覆盖于一平方米土地之上,通过反复敲打的方式,仔细刻画其表面肌理。这正体现了一种将不动产抽象为“不动产赝品”的权力:土地与土地附着物因个体行动而导致的分离实际上是为了把用于社会交换的共享对象从公有所有权中解放出来。

这件作品最初制作于北京通州区的工作室,2015年年­­­­底展望工作室从通州区搬迁至顺义区,作为临走前最后一件作品,拓了一片那里的土地。作品的出售价格即为2015—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的平均值(平米):41314.39元人民币。按照北京市人均住宅面积32平米,此作品制作并出售32块。­

用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模拟一个正方体的流动。方形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抽象无机形状。当它进入流体世界的时候产生了各种变化,造就一个有机的形象。有形的形象不同于抽象的方形,开始具有一种隐蔽的力量。(点击左侧图片显示作品详情)

 

把天然假山石翻制成石膏像成为教具。石膏像也可以看作是研究世界的一种假设性模型,就像科学家之大强子对撞机,其实,世界就是个模型,或模型化的世界。

 

 

 

“假山石”作品的造型遵循自然界没有一块石头是重复的定理,这是第一次把拓印的两块同一个石头反过来对接起来的试验,成为一块自然中不可能存在的石头,对等但不对称(非镜像关系),是对“假”的人工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点击链接)

 

 

 

在《我的宇宙》(2011)中,艺术家以巨石爆炸的场景模拟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形态, 而《小宇宙》作品,得以从一个“宇宙”的切片来观察它的整体。从二十米高空自由落体的石块,受到水泥地面阻力而碎裂,被凝固成一个更加平面的爆炸瞬间,再以不锈钢材质复制后按照原位固定在镀钛的不锈钢镜面板上。碎开的不锈钢石头与平面反射的虚空共构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视错觉。(点击左侧图片见详情)

 

 

艺术家尝试对一块不锈钢石头持续切分,以此行为不断趋近于 “石头”内核,其内部则 外露成为新的皮层,整体被切分成自相似的个体,表达着艺术家对于宇宙之整体与个体 同时存在, 又能合而为一的体认。随机分形的现场被保留下来,既能观看到自然对于石头形态的塑造,又能发觉人为的因素。 

 

 

中国人在造园中用真山石来堆积山景,民间称为“假山”。那么在新的建筑前面应该放 什么呢?于是假山就被拿来当雕塑了。我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一般来讲纯 自然才是“真”,而与此对应的人工世界为“假”。而当不锈钢拓印的假石头出现后, 真的显假,假的反而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不锈钢是当代社会对合金技术的升 级发明,它可以使金属做到所谓“永不生锈”,这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愿望满足了现代 人的真实追求,而回归真实自然已成假想。这个逻辑上的矛盾交融在被抛成镜面的石头 反射中,可谓即人工又自然、既传统又现代。 

 

 

 

 

 

 

 

 

 

 

用透明材料翻制一块石头,抛光后再次注入同样的透明材料中,理论上最初的石头形象 应该消失不见,但由于手工制作痕迹,在光照下依稀可见里面隐藏的石头。

 

 

此件作品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的山川地貌形成过程的浓厚兴趣,2010年艺术家和工程师共 同设计并制造了一部大型机器,命名为《素园造石机》——它的密闭玻璃箱内部产生出 机械模拟的风、雨、浪、震和光等大自然力量,而这些作用力对混合好的强力石膏粉进 行维持一小时的“自然”塑造,固化为“石头”,达到上亿年才能产生的风化的山川效果。 

“应形”系列为艺术家自2004年至2017年的长期创作成果,艺术家用传统雕塑手法将其 身体在“假山石”不锈钢表面上的变形镜像复原成三维立体雕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凭借独具的直觉与想象,弥补了二维的“像”与三维的“形” 之间的空白领域,为“像创造了体量、细节、质地,而后雕刻成大理石像。 所谓传统雕塑手法包括捕捉天然石头肌理,以及文艺复兴到现代雕塑进程中的雕塑方法,也包括对中国寺庙及南美洲雕塑美学的融合。

 

“隐形”系列最早源于艺术家的一个假设:“如果把自己丢在火山熔岩中,如何才能获取变异后的形象?”在自然界中,各种石材就是熔岩不同阶段的冷却或堆积,但做为肉身的人体进入熔岩,在物质世界确是无法实现的。不完全等同于虚拟世界,以数学的角度来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字,数字公式的运算实现了物质世界不可能的想象,它每一个数点都是无限小或无限大。在计算流体力学算法中,利用自然界的参数,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展望所要求的岩浆流动的软件。之后,艺术家扫描自己的身体,并将粒子化后的形态置入同样粒子化的流体场环境中,实现随机互动演化,随着流体力学核心算法的推进 数学公式自己产生了无穷尽的形态变化最终实现雕塑化的呈现,火烧的色彩则暗合了人在熔岩中涅槃的痕迹。 

 

在2012年的长征空间个展中展出了一件只有一束光柱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我小时候对阳光射入屋内看到灰尘的记忆。以为自己看不到就不存在的灰尘,实际上始终存在于我们 生活的空间。你以为什么都看不见,但你身在其中。 “一根不死的光”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是为了呼应2012年在长征空间展出的“无所遁形光柱作品,两者形成一种虚实的关联。 

塞尚认为自然界的本质可用圆柱形、圆球形,圆锥形等形状来归纳概括,这是一个正面的认识世界本质的方法;而当同样的形状改变为倾斜的时候,认识世界的方法便具有了魔幻的色彩:斜形导致流动的、不确定的好似被风吹过的动态效果,一种倾斜的世界本质。 

 

为《着中山装的男人》彩色雕塑,作品想像的是一个前后遭到攻击的男人被夹在中间的感觉。这件作品之后就创作了《中山装躯壳》系列,它是在麻布空壳人的外面穿上中山装衣服,处理成壳状物,其暗喻的对应物是蝉蜕。作品创作于1993年,展出于1994年, 在北京郊外进行过象征性的埋葬。后于2002年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之际埋在广东美术馆地下。

 

 

展望:“埃迪亚物”

长征空间于北京呈现展望最新个展“埃迪亚物”,并推出同名线上展厅,于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上午12时正式启动,开放至2020年7月31日下午12时。线上展厅将完整展示此次个展中的23件(组)作品,呈现艺术家在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作生涯中,在材料、工艺、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以及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雕塑领域的代表人物,展望擅长以简单的材料形态营造“心物交感”的美学情境。在作品《一平米地皮》中,展望沿用了制作《假山石》的传统技艺——人工拓印,却抽离了“太湖石”这个体现文人趣味的主体而直接与周遭环境产生情感连结。他将厚度为5毫米的不锈钢板覆盖于一平方米土地之上,通过反复敲打的方式,仔细刻画其表面肌理。这正体现了一种将不动产抽象为“不动产赝品”的权力:土地与土地附着物因个体行动而导致的分离实际上是为了把用于社会交换的共享对象从公有所有权中解放出来。

这件作品最初制作于北京通州区的工作室,2015年年­­­­底展望工作室从通州区搬迁至顺义区,作为临走前最后一件作品,拓了一片那里的土地。作品的出售价格即为2015—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的平均值(平米):41314.39元人民币。按照北京市人均住宅面积32平米,此作品制作并出售32块。­

 

用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模拟一个正方体的流动。方形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抽象无机形状。当它进入流体世界的时候产生了各种变化,造就一个有机的形象。有形的形象不同于抽象的方形,开始具有一种隐蔽的力量。

 

 

把天然假山石翻制成石膏像成为教具。石膏像也可以看作是研究世界的一种假设性模型,就像科学家之大强子对撞机,其实,世界就是个模型,或模型化的世界。

 

 

“假山石”作品的造型遵循自然界没有一块石头是重复的定理,这是第一次把拓印的两块同一个石头反过来对接起来的试验,成为一块自然中不可能存在的石头,对等但不对称(非镜像关系),是对“假”的人工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点击链接)

 

在《我的宇宙》(2011)中,艺术家以巨石爆炸的场景模拟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形态, 而《小宇宙》作品,得以从一个“宇宙”的切片来观察它的整体。从二十米高空自由落体的石块,受到水泥地面阻力而碎裂,被凝固成一个更加平面的爆炸瞬间,再以不锈钢材质复制后按照原位固定在镀钛的不锈钢镜面板上。碎开的不锈钢石头与平面反射的虚空共构了一个多层次的空间视错觉。

 

 

艺术家尝试对一块不锈钢石头持续切分,以此行为不断趋近于 “石头”内核,其内部则 外露成为新的皮层,整体被切分成自相似的个体,表达着艺术家对于宇宙之整体与个体 同时存在, 又能合而为一的体认。随机分形的现场被保留下来,既能观看到自然对于石头形态的塑造,又能发觉人为的因素。 

 

 

中国人在造园中用真山石来堆积山景,民间称为“假山”。那么在新的建筑前面应该放 什么呢?于是假山就被拿来当雕塑了。我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一般来讲纯 自然才是“真”,而与此对应的人工世界为“假”。而当不锈钢拓印的假石头出现后, 真的显假,假的反而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不锈钢是当代社会对合金技术的升 级发明,它可以使金属做到所谓“永不生锈”,这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愿望满足了现代 人的真实追求,而回归真实自然已成假想。这个逻辑上的矛盾交融在被抛成镜面的石头 反射中,可谓即人工又自然、既传统又现代。 

 

 

用透明材料翻制一块石头,抛光后再次注入同样的透明材料中,理论上最初的石头形象 应该消失不见,但由于手工制作痕迹,在光照下依稀可见里面隐藏的石头。

 

 

此件作品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的山川地貌形成过程的浓厚兴趣,2010年艺术家和工程师共 同设计并制造了一部大型机器,命名为《素园造石机》——它的密闭玻璃箱内部产生出 机械模拟的风、雨、浪、震和光等大自然力量,而这些作用力对混合好的强力石膏粉进 行维持一小时的“自然”塑造,固化为“石头”,达到上亿年才能产生的风化的山川效果。 

 

 

“应形”系列为艺术家自2004年至2017年的长期创作成果,艺术家用传统雕塑手法将其 身体在“假山石”不锈钢表面上的变形镜像复原成三维立体雕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凭借独具的直觉与想象,弥补了二维的“像”与三维的“形” 之间的空白领域,为“像创造了体量、细节、质地,而后雕刻成大理石像。 所谓传统雕塑手法包括捕捉天然石头肌理,以及文艺复兴到现代雕塑进程中的雕塑方法,也包括对中国寺庙及南美洲雕塑美学的融合。

 

 

“隐形”系列最早源于艺术家的一个假设:“如果把自己丢在火山熔岩中,如何才能获取变异后的形象?”在自然界中,各种石材就是熔岩不同阶段的冷却或堆积,但做为肉身的人体进入熔岩,在物质世界确是无法实现的。不完全等同于虚拟世界,以数学的角度来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字,数字公式的运算实现了物质世界不可能的想象,它每一个数点都是无限小或无限大。在计算流体力学算法中,利用自然界的参数,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展望所要求的岩浆流动的软件。之后,艺术家扫描自己的身体,并将粒子化后的形态置入同样粒子化的流体场环境中,实现随机互动演化,随着流体力学核心算法的推进 数学公式自己产生了无穷尽的形态变化最终实现雕塑化的呈现,火烧的色彩则暗合了人在熔岩中涅槃的痕迹。 

 

 

在2012年的长征空间个展中展出了一件只有一束光柱的作品,灵感来自于我小时候对阳光射入屋内看到灰尘的记忆。以为自己看不到就不存在的灰尘,实际上始终存在于我们 生活的空间。你以为什么都看不见,但你身在其中。 “一根不死的光”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是为了呼应2012年在长征空间展出的“无所遁形光柱作品,两者形成一种虚实的关联。 

 

 

塞尚认为自然界的本质可用圆柱形、圆球形,圆锥形等形状来归纳概括,这是一个正面的认识世界本质的方法;而当同样的形状改变为倾斜的时候,认识世界的方法便具有了魔幻的色彩:斜形导致流动的、不确定的好似被风吹过的动态效果,一种倾斜的世界本质。 

 

 

为《着中山装的男人》彩色雕塑,作品想像的是一个前后遭到攻击的男人被夹在中间的感觉。这件作品之后就创作了《中山装躯壳》系列,它是在麻布空壳人的外面穿上中山装衣服,处理成壳状物,其暗喻的对应物是蝉蜕。作品创作于1993年,展出于1994年, 在北京郊外进行过象征性的埋葬。后于2002年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之际埋在广东美术馆地下。

 

问询

问询

微信二维码